信息來源: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網站
作者:李宏偉 杜勇
我國干旱發生頻繁,歷史上干旱平均每兩年發生一次,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方地區干旱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均有所增加,尤其是2003年以來,珠江流域幾乎年年出現干旱,連續不斷的干旱使珠江流域遭受了嚴重的經濟社會損失。本文根據當前西南地區的旱情現狀簡要分析了這次干旱的成因,并對今后的抗旱工作提出了進一步的建議。
一、旱情現狀
經統計,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紅河、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和右江上游等西南地區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嚴重偏少五成以上。
截止2010年3月31日,云南省的楚雄元謀、昭通市等地降雨量小于5mm的連續天數分別為177天、174天,貴州省的六盤水盤縣、黔西南興仁、安順市日降雨量小于5mm的連續天數為160天、157天、155天,廣西河池和百色日降雨量小于5mm的連續天數均為67天。2010年3月31日珠江片站點降雨小于5mm持續天數統計見圖1。
截止2010年3月31日,云南省的玉溪華寧、曲靖師宗、文山廣南、思茅景東等地日降雨量小于10mm的連續天數分別為213天、213天、194天、166天,貴州省六盤水和黔西南州興仁日降雨量小于10mm的連續天數分別185天和228天,廣西百色和河池日降雨量小于10mm的連續天數均為67天。2010年3月31日珠江片站點降雨小于10mm持續天數統計見圖2。
目前,珠江流域西部地區已發生了秋、冬、春連旱,特別是西南地區正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根據中央氣象臺2010年3月31日監測(見圖3),云南東部、貴州南部及廣西西北部部分地區已達氣象干旱特旱級別。截止3月底,云南、貴州和廣西三?。▍^)作物受旱面積合計455萬公頃,其中輕旱186萬公頃,重旱164萬公頃、干枯105萬公頃,共有1864萬人、1044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
圖1 2010年3月31日降雨小于5mm持續天數統計圖
圖2 2010年3月31日降雨小于10mm持續天數統計圖
圖3 2010年3月31日氣象干旱監測圖
二、成因淺析
珠江流域西部地區已發生了秋、冬、春連旱,西南地區的干旱程度更是達到了百年一遇,分析其主要成因如下:
1、熱帶氣旋偏弱,影響范圍小
每年的后汛期,珠江流域降水成因主要是熱帶氣旋降水,2009年共有7個熱帶氣旋登陸且影響珠江流域,雖比多年同期的平均值(5個)偏多,但其強度總體偏弱,僅有3個熱帶氣旋的強度達到了臺風,并且都沒有深入到內陸,無法為珠江流域帶來充沛的降水,為此次流域西部地區的秋、冬、春連旱埋下了隱患。
2、汛期降雨總體偏少,水庫蓄水量不足
2009年汛期(5~9月)紅河、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和右江等地累計降水730mm,比多年同期偏少約2成。由于汛期降水偏少,直接導致水庫蓄水嚴重不足,以南盤江天生橋一級、紅水河龍灘和右江百色三座骨干水庫的蓄水情況為例,汛末(2009年9月30日)三座骨干水庫的有效蓄水總量為85.5億m3,比汛初(2009年5月1日)增加了40.9億m3,但比2008年汛末同期減少了100.5億m3。2009年汛末三座骨干水庫的有效蓄水總量僅是2008年同期的一半,這為枯水期的珠江水量統一調度、電網供電安全、航運安全、社會經濟用水和次年農業春耕用水等都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也是造成本次西南地區嚴重干旱的間接因素。
3、秋冬季天氣形勢變化,枯水期降水不利條件發生
自2009年6月以來,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持續增暖,即處于厄爾尼諾狀態,這種海溫異常會影響印度季風減弱,導致海洋季風氣流無法越過高原進入西南地區。此外,從去年秋季到入冬以來整體冷空氣活動路徑偏東,北來冷空氣極少影響到西南地區,冷暖氣流無法交匯,不能形成降水條件,致使西南地區雨季結束早,入冬以后降水更是異常偏少,這是本次西南地區干旱的主要原因。
4、氣溫持續偏高,土壤缺墑嚴重
由于秋冬兩季西南地區持續高溫少雨,水汽蒸發量大、土壤水分大量流失。目前,西南大部地區土壤含水率已處于低值區,水分衰減幅度明顯減弱。截止3月底,云南和廣西兩?。▍^)合計水田缺水33萬公頃、旱地缺墑102萬公頃,大部地區發生中度~嚴重干旱,局部地區達到特大干旱。
5、西江干支流來水明顯偏少,呈現枯或特枯情況
受降水持續偏少影響,自2009年11月以來,西江干、支流來水量比多年同期明顯偏少,呈現枯或特枯情況,多個測站出現歷史最小流量或最低水位。2010年3月,西江上游南盤江天生橋一級水庫平均入庫流量僅為86m3/s,比多年同期偏少48%,是1936年有觀測記錄以來同期最小值;而紅水河龍灘水庫平均入庫流量447m3/s,比近十年同期平均值偏少32%;右江百色水庫的平均入庫流量為37m3/s,比多年同期偏少51%,是1956年以來同期第6小值(歷史最小值是1958年25m3/s);位于西江第二大支流柳江下游的紅花水庫平均入庫流量僅為142m3/s,比多年同期偏少73%,是1957年以來同期第2小值,僅次于1999年(125m3/s);西江第三大支流桂江京南站平均流量69m3/s,比多年同期偏少80%,是1959年以來同期最小值。
由于西江干支流來水偏少,西江控制站梧州站3月份平均流量1370m3/s,比多年同期偏少42%,是1956年以來歷史同期第4小值,僅次于1999年(997m3/s)、1976年(1230m3/s)、1987年(1340m3/s)。
6、人類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
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是西南地區產生持續性氣象干旱的直接原因,然而人為因素的影響也不可忽視。西南一些地區為了經濟利益,大量砍伐原生態林,破壞了生態系統平衡,導致了土壤涵水能力下降、地下水位降低。此外,近年來西南地區水電站的無序建設破壞和改變了一些流域的生態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令旱情更為加劇。
三、幾點建議
雖然西南地區水資源豐富,但由于田高水低、田塊分散,開發利用難度很大。巖溶地區地表水漏失嚴重,許多地區即使不遭遇歷史大旱人畜飲水也比較困難,同時丘陵山區水土流失問題也很嚴重。面對當前西南地區歷史罕見旱情,我們應該探尋其本質原因,建立遠近結合的長效治理機制,以從根本上緩解極端氣候變化不斷引起的旱災。
1、加強水文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流域旱情監測水平
珠江流域旱情監測起步較晚,并且經費投入不足,旱情監測站網布設密度不夠,導致當前監測信息無法真實全面有效地反應珠江流域的旱情實況,因此,有必要加大對旱情監測站點建設的投入,以擴大旱情監測站點覆蓋的范圍,為旱情分析工作的深入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對于不同土壤類型、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與土壤墑情之間的相關關系等基礎性研究工作也亟待開展。
2、加強干旱成因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提高中長期旱情預測預警能力
干旱發生屬于規律性不強且不連續發生事件,其預測方法有較大的難度。加強對干旱成因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規律的研究是干旱預測的根本,只有準確掌握了影響干旱發生的各種影響因子,才能對中長期旱情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為抗旱決策部門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
3、加強基礎研究工作,提高水資源科學調度水平
要加強西南地區的基礎研究工作,氣象、水文、地質等各方面都應展開深入研究,以制定適應該地區的水資源調度策略,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水資源。以2009—2010年珠江枯水期水量調度為例,面對汛末水庫蓄水不足、枯水期降雨偏少的不利條件,珠江防總通過加強對河口咸潮規律研究,精心設計調度方案,在確保了澳門、珠海供水安全的同時,也協調了電網發電、河道航運等有關部門的矛盾,取得了多方共贏的成果。并且在水量調度結束后,西江上游骨干水庫有效蓄水量比預期目標節省了近20億m3,這為緩解當前旱情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4、加強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調控能力
做好區域水資源開發規劃,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詳細論證,要重點開展以中、小工程為主的“水利扶貧工程”,建設有一定灌溉保證率的基本農田,同時可備大旱之年保人畜飲水安全。要加快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恢復或提高病險水庫的蓄水供水能力。要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對人畜飲水工程的建設力度,因地制宜修建水柜、水窖等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在有條件的地區修建供水保證率較高的集中供水工程,在嚴重缺水城鎮加快應急調水和后備水源工程建設,增強供水保障能力。
5、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提高節水能力
西南地區農業的用水效率較低,節水潛力大。針對多數渠道施工質量差,無襯砌的特點,灌區節水要以完善渠系和渠道防滲為主,同時在水稻灌區推廣新型節水灌溉技術。在丘陵山區廣泛開展以節水為中心的集雨節灌工程建設,從根本上改善山區農業生產條件。
6、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退耕還林還草,涵養山區水源,提高生態保障能力
雖然西南地區總體上水資源量較大,但時空分布不均,開發難度很大??紤]水土資源的配套情況,要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充分利用山地資源優勢,發展經濟林、用材林、薪炭林,合理發展食草畜牧業。
大力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防護林建設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在做好規劃的前提下,有計劃、分步驟地對區內大于25度的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堅決扭轉那種“廣種薄收”、“刀耕火種”等粗放、掠奪式土地利用方式,大力開展坡耕地改梯田,修建坡面集水工程,建設溝道治理工程,建設高質量的基本農田,保護和增加林草植被,提高抗早能力,改善生態環境。
7、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提高流域水源保障能力
要進一步深化對水資源管理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僅北方地區要進行水量分配,南方地區也要進行水量分配。有效的流域水資源統一調配管理,不但可以緩和水資源量在地區間的分配矛盾,也能調解水資源在時間分配上與用水需求之間的矛盾。盡管西南地區是豐水地區,如果不進行水量科學調度管理,尤其是枯水期水量分配,不但無法保障大旱時期西南地區的供水安全,也會給下游地區帶來一系列生態的問題。